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老朋友”棉花,每一根小小的棉纤维,都藏着一个让育种学家头疼了数十年的难题——纤维要长得长,强度就容易不够;想让纤维结实耐磨,长度又往往不尽如人意。这种“鱼和熊掌难兼得”的“长强”矛盾,一直是优质棉培育路上的“拦路虎”。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创新团队通过深入研究,揭开了植物激素乙烯调控棉纤维长度与强度平衡的“进化密码”,为培育兼顾长纤维与高强度的“超级棉花”找到了关键突破口。这项重要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上。
要理解这个突破的意义,首先得搞清楚两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棉纤维的“长”和“强”这么难兼顾?乙烯又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棉纤维的长度和强度,是决定棉花经济价值的“黄金指标”。纤维越长,纺纱时能拉出的纱线就越细越均匀;强度越高,织出的布料就越耐穿不易破损。但在长期的育种实践中,科学家们发现这两个指标就像“冤家”——遗传上往往呈现负相关,仿佛存在一种无形的“制衡机制”,让两者难以同时提升。
乙烯,作为植物体内一种关键的调控激素,早已被证实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诸多过程,从果实成熟到叶片脱落都有它的身影。但在棉纤维发育中,它究竟是“促进者”还是“抑制者”,作用机制一直模糊不清,就像一团等待被解开的迷雾。
农科院棉花所研究团队通过多物种比较和分子遗传学分析,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乙烯对棉纤维的调控,竟然存在显著的“剂量依赖性”,而且这种调控作用在棉花的不同进化阶段,还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在陆地棉中,乙烯的“身份”是明确的:提高乙烯水平,能显著增强棉纤维的强度,但代价是纤维长度会缩短。就像给棉花纤维“健身”,练出了肌肉(强度),却限制了身高(长度)。为了搞清楚背后的原理,研究团队进一步追踪,鉴定出一条关键的转录调控通路,正是这条通路像“信号快递员”一样,将乙烯的信号精准传递到棉纤维发育的关键环节,从而调控纤维的生长状态。
而研究中最具突破性的亮点,藏在棉花的“老祖宗”——亚洲棉身上。亚洲棉作为棉花的古老祖先种,保留了许多棉花原始的遗传特性。研究人员在实验中意外发现,上述调控通路在亚洲棉中的功能竟然完全相反:在亚洲棉里,增加乙烯的含量,不仅不会缩短纤维,反而能让棉纤维长得更长。这种“进化中的功能重塑”,一下子为科学家们打开了新思路。它不仅科学地解释了为什么不同棉种之间纤维特性差异巨大——原来是乙烯调控通路在进化中“改弦易辙”,更重要的是,它为打破“长强”矛盾提供了清晰的“分子靶点”。
既然乙烯的调控作用可以随进化改变,那么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是否能“微调”这条调控通路,让乙烯在现代陆地棉中既发挥增强强度的作用,又不抑制长度的生长?答案是充满希望的。这项研究的开展,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的支持。从棉花的古老祖先到现代栽培种,从一条调控通路的功能反转到“超级棉花”的培育方向,这项研究让我们看到,农业科技的进步,往往就藏在对这些“植物密码”的不断探索与解读中。
版权所有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豫ICP备12016946号-1 地址:河南省安阳市黄河大道38号 邮编:455000
Tel:(0372)2562200 E-mail:mianhuasuo@caas.cn 豫公网安备41050202000117号
技术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