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1. 当前位置:
  2.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掌上安庆:看安庆这些农业科技的“魔法屋”如何大显身手

发布时间:2024-05-31 来源 :掌上安庆 访问量 : 作者: 沈永亮
字体

“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今年,“科技小院”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5月20日,宿松油茶科技小院授牌。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将派驻专家团队和研究生为油茶生产企业及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截至目前,安庆已设立岳西茶叶科技小院、岳西蚕桑科技小院、潜山瓜蒌科技小院、怀宁蓝莓科技小院、望江县粮棉油科技小院。这些“小院”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改变?连日来,记者先后赴岳西、潜山、怀宁、望江、宿松实地探访。

从高校到农田——助力企业累计增效千万元

“赶紧记录数据,回头发给专家……”5月15日下午,怀宁县黄墩镇独秀山蓝莓科技公司生产车间内,企业技术负责人汪百根正带着几名技术骨干对出厂的蓝莓酒进行抽样质检。

怀宁是长三角最大的县级蓝莓种植区,蓝莓种植面积8.8万余亩、规模化蓝莓种植企业198家、蓝莓精深加工企业10家。黄墩镇有蓝莓种植面积1.8万亩、规模化蓝莓种植企业49家、蓝莓精深加工企业6家。进入5月,蓝莓迎来采摘季。作为深加工企业,独秀山蓝莓科技公司也迎来了繁忙季。

企业发展,科技是关键。2022年,独秀山蓝莓科技公司和安徽农业大学合作设立了蓝莓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就设在我们厂区。安徽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对我们进行技术指导,我们为安徽农业大学提供试验基地。”汪百根介绍,不仅如此,安徽农业大学还在黄墩镇独秀山社区设立了皖西南试验站,搭建蓝莓、蔬菜、水稻、畜禽、经济林五大产业联盟产学研用平台。

教授带学生,团队作业。记者了解到,安徽农业大学专家团队每次来厂里都会住上一个星期,进厂观察蓝莓制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提出更为完善的方案;研究蓝莓产品的指标,带回实验室分析,例如对花青素含量指标进行检测,对蓝莓酒中的甲醇含量进行检测;优化蓝莓品种、优化种植流程,提供优质高效的绿色防控技术。

“科技对农业指导作用很大。”汪百根说,有了科技小院等科技平台支撑后,企业的蓝莓品质提高了、能耗损耗降低了,减少了人工的投入,近几年累计增效上千万元。

探索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插上翅膀

岳西茶叶科技小院位于头陀镇,牵头单位是安徽农业大学,依托单位为头陀镇龙之谷农林发展公司,小院主要负责人是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陈琪副教授。今年4月,岳西茶叶科技小院被中国农技协评为“全国最美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自成立以来通过大力推进当地生态茶园建设,推广“绿+红”组合的茶叶采收、加工模式,创制新产品“头陀伽玛茶”,大大提高当地夏秋茶资源利用率,促进茶农增产增收,服务乡村振兴成效突出。据统计,目前通过科技小院的指导生产,当地茶农每户年收入可增加6000元至10000元。此外,小院还结合当地茶产业整体发展状况与市场导向,为企业制定了头陀伽马茶企业生产标准,规范了茶企的生产状况,提高了产品的整体质量与市场占有率。

岳西蚕桑科技小院,牵头单位是江苏科技大学,由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支持建设,依托单位为安徽联丰制丝有限公司。该院由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钱荷英研究员带领4名团队教师及5名研究生,为小院提供产业技术指导工作,包括桑树栽培管理及收获、家蚕养殖及疫病防控等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

团队根据岳西当地环境和养蚕情况,从学校种质资源库中引进了适合的桑苗和蚕种,如抗脓病蚕品种“华康”系列,解决了蚕农急需的新技术和新品种推广问题,提高了蚕桑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团队还协同合作单位安徽联丰制丝公司,开展人工饲料育模式探索并成功完成了首批试养。

“科技小院为我县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目前两个小院的技术成果正逐步辐射到全县的茶产业、蚕桑产业发展。”岳西县科协主席祝国兵说。

耕好“试验田”——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5月中旬以来,潜山市“瓜蒌大亨”王传文十分忙碌。1968年出生的王传文,在潜山市王河镇从事瓜蒌生产加工30余年,目前拥有瓜蒌基地628亩,在王河镇开发区成立了瓜蒌加工公司,年加工瓜蒌子1000余吨,年产值1.9亿元,“公司+农户”模式带动潜山市内瓜蒌种植面积3万余亩,年带动就业近万人次。

2022年,王传文和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共建成立科技小院,从事瓜蒌子产量提升试验,目前相关试验正在进行中。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胡群文,是潜山瓜蒌科技小院的技术带头人。“胡教授带领团队按照瓜蒌生长阶段,分不同时段来指导,每次待一两天,做增产增收试验。”王传文说,专家们采用芸苔素、脱落酸等植物激素,以及多效唑之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瓜蒌,调节瓜蒌生长、发育和成熟,提高产量和品质。

“我们的600余亩基地,是胡教授团队的户外试验基地。”王传文说,科技投入带来的是产出提高,近些年企业每年科技投入达150余万元,用于瓜蒌种子研发、植保管护、绿色防控等,瓜蒌亩产提高50余斤,企业荣获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称号。

5月14日上午,王河镇王河村的瓜蒌基地内,数十个工人在基地剪枝、施肥、除草、扶苗上架……“科技对我们瓜蒌产业影响很大。”王传文说,他不仅和安农大合作,还和中国农科院合作,正在攻克“瓜蒌根结线虫病绿色防控”技术。“另外,我们还有600余亩基地为安徽中医药大学试验场地,研究瓜蒌子种植的病虫害防治。”

驻地研究——土地作“黑板”作物当“教材”

5月14日6时,27岁的吴雪琴便来到离宿舍200米的试验田里,查看棉花的苗情。这3亩的棉花地,是她师兄——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张特的试验田。

位于望江县华阳镇的中棉所长江科研中心内,有两块牌子较显眼,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安徽望江粮棉油科技小院、安徽农业大学望江油料科技小院。“望江的粮棉油,在全国有名气。这应该是科技小院落户望江的缘由。”中棉所长江科研中心副主任周克海说。

中国农业大学安徽望江粮棉油科技小院,在中棉所长江科研中心试验基地建设科研示范基地20亩,在华阳、长岭、太慈、雅滩等乡镇建设棉花脱叶剂示范基地1000亩,开展技术培训、棉花全程机械化和脱叶剂试验等。

4月中旬,张特博士在指导栽完棉花苗后赶回学校,把相关的事宜留给了师妹吴雪琴。3月份,吴雪琴来到中棉所长江科研中心,至今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油菜田间调查试验,吴雪琴常常需要整天待在油菜地里观察油菜长势和病情,实在热得受不了,就躲在油菜枝干底下。“现在油菜调查不是最热的时候,8月份棉花调查才是最热的。”吴雪琴说。

在中棉所长江科研中心内,像吴雪琴一样的年轻科研人员共有4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都是常年驻地研究。

现在,深深扎根于广袤农村大地的科技小院,正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上一篇:《安庆晚报》:“科技小院”助农记 下一篇:中国科协之声:科技工作者宣传片|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