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转基因抗虫棉环境安全评价技术与标准研制及应用

  • 获奖名称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 获奖等级二等奖
  • 获奖年度2013
  • 本所排名单独完成
  • 添加时间2015-4-13
  • 访问统计
  • 获奖经历
  • 获奖人员 崔金杰、雒珺瑜、张帅、王春义、吕丽敏、马小艳、姜伟丽、马艳、吴冬梅、奚建平

成果信息

转基因抗虫棉的环境安全性问题一直倍受关注,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本项目运用群落生态学、实验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棉的环境安全评价技术,制定了转基因抗虫棉环境安全评价标准。

室内生测试验明确了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性及其时空动态,证实了抗虫棉对棉铃虫幼虫的抗性作用涉及生长发育、繁殖、行为等方面,揭示了抗虫棉的抗性在第三、四代棉铃虫发生期明显下降;建立了转基因抗虫棉目标性状特征的评价方法。

证实了转基因抗虫棉花在栽培地种植条件下,农艺性状、种子质量等与常规棉相比均无明显差异;在荒地种植条件下与杂草的竞争能力较弱,处于劣势地位,不具有杂草化的能力。建立了转基因抗虫棉生存竞争能力评价方法。

明确了转基因抗虫棉花粉漂移规律,发现了花粉漂移的距离及其与漂移频率的负相关关系;建立了转基因抗虫棉花粉漂移距离和漂移率检测和评价方法。

明确了转基因抗虫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演化规律,阐明了抗虫棉对靶标害虫、非靶标害虫种群动态和天敌昆虫生物学的影响,揭示了抗虫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格局变化趋势;建立了转基因抗虫棉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评价方法。

制定了4项国家标准和1项行业标准。《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环境安全检测--抗虫棉花》第一部分:对靶标害虫的抗虫性(农业部953号公告-12.1-2007);第二部分:生存竞争能力(农业部953号公告-12.2-2007);第三部分:基因漂移(农业部953号公告-12.3-2007);第四部分:生物多样性影响(农业部953号公告-12.4-2007);《棉花抗棉铃虫性鉴定方法》(NY/T 2162-2012)。

本项目的技术和标准已被国内多家科研、生产单位和农业部转基因技术检测机构应用,有力促进了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和推广应用。育种单位有目的的进行棉花新品种(系)抗虫性筛选,及时淘汰抗虫性差的材料,获得高抗棉铃虫且抗虫性稳定的材料,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育种效率;生产单位在新品种生产和良种繁育时设置合理的安全隔离距离,避免了品种之间因基因漂移造成的种子混杂,保证了种子纯度;农业部转基因技术检测机构依据该标准对申请安全应用证书的抗虫棉新品种(系)进行安全检测,保证了新品种(系)抗性稳定性和纯合度,推广种植后棉铃虫的防治次数减少,棉花产量损失降低。

应用该技术和标准培育并通过安全评价获得安全应用证书的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达115个,累计推广面积5346万亩,累计挽回棉花皮棉损失19251.41万公斤,新增产值361770.99万元,新增利税360167.19万元;每亩减少农药投入20元、人工投入60元,节支总额达269438.4万元。项目累计经济效益达629605.59万元(62.96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