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1. 当前位置:
  2. 首页» 新闻动态» 最新动态

中国科学报:筑梦蒙西新棉区

发布时间:2013-10-14 来源 :中国科学报 2013年10月14日 第4版 访问量 : 作者: 黄明明
字体

筑梦蒙西新棉区

——走访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内蒙古棉花试验站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秋后的内蒙古西部,景色璀璨而又妖娆。10月10日,记者一行来到位于蒙西的额济纳旗。除了观赏到绝色的胡杨林外,那一派丰收景象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伴随着隆隆机器声,硕大的采棉机在雪白的棉田里前行,展现出一幅美妙的丰收画卷。而这一景致的背后,寄寓着蒙西沙漠盐碱滩涂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经济效益并举的新希望。

  收棉成本“卡”住产业发展

  事情得从3年前说起。

  2010年,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内蒙古棉花试验站正式运行。一年后,在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左旗的棉花试验田里,试验站首次实现了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千斤棉”高产目标——亩产籽棉达523.4公斤。

  棉花耐盐碱能力强、抗旱性好,是适宜在阿拉善盟科泊尔滩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少数几种农作物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喻树迅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说,位于蒙西的阿拉善盟属于典型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与北疆的生态条件极为相近,光热资源充足。此外,土壤整体属碱性土壤,壤土、重壤土居多,含有一部分砂土。这一土壤条件下生产的棉花,病虫害种类少、危害轻,棉绒长且厚。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总农艺师张建中则告诉记者,蒙西的棉花产业主要卡在了“收棉”成本上。特别是近几年来,受劳动力缺乏、人工拾花成本过高等因素影响,植棉比较效益下滑,当地群众的种植积极性下降。

  全程机械化助效益提升

  自内蒙古棉花试验站扎根后,情况正悄然发生变化。

  通过陆续开展品种筛选、抗旱节水研究、全程机械化引进以及高产示范等工作,特别是2012年额济纳旗通过引进新疆的(66厘米+10厘米)行距机械化采棉种植模式,使内蒙古首次实现了棉花的机械化采收。

  全程机械化的推广所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经济效益的提高。

  “新机器的引进不仅实现了自动打包,而且采净率和采摘效率更高,减少了籽棉的损失和棉花等级的降低,便于籽棉拉运和存放,并提高了轧花加工线的加工效率。”张建中表示。

  瓶颈问题得以突破后,2013年,额济纳旗机采棉种植面积由2012年的325亩迅速发展到8000余亩。

  内蒙古额济纳旗天泽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邓贤惠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对记者算起了经济账:且不算节省的人工浇水、施肥等环节,单是机械化采收棉花一项,每公斤即可节约成本1.6元。即便是在2013年棉花价格中等的年头,公司承包的机械化采棉种植田每亩净利润仍可达1000至1500元。

  粮棉争地矛盾有望缓解

  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看,蒙西地区的自然条件与棉花似乎是“天生的一对”。“一般亩产籽棉400~450公斤,产值3000~3375元/亩,较玉米增收1000~1500元/亩;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每亩用水量250立方米左右,只有种植玉米的一半。”喻树迅表示。

  此外,2012年新设立的黄河阿拉善盟科泊尔滩泄洪区,最大分洪量为115.6亿立方米,为蒙西棉区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根据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的测算,充分利用科泊尔滩的光热条件和泄洪区的储水资源,经连续2~3年种植改良,预计籽棉产量可达到300~500公斤/亩,其产量水平约为内地棉区籽棉平均产量的2倍左右。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李付广对《中国科学报》记者分析说,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我国每年棉花需求量在1000万吨以上,约30%需要进口。随着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快速增长,棉花产需缺口逐步扩大。内蒙古有大量的盐碱地,通过种植棉花可以改良盐碱地,让当地更多的良田种植粮食。同时,内蒙古每种植1亩棉花,可置换内地2亩良田用于生产粮食,有效缓解了粮棉争地矛盾。

  如今,立足于生态保护基础上的内蒙古棉花产业规划正在进行。今年下半年,由科技部、农业部组成的国家联合调研组通过对内蒙古西部发展盐碱旱地棉花产业的土地基础、资源优势和大面积发展的可行性进行了调研。调研意见认为,将内蒙古西部规划建设成国家新棉区,从生产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非常显著,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上一篇:新疆农垦科学院网:喻树迅院士率团考察兵团棉花采收工作 下一篇:野生棉研究课题组周忠丽、王春英赴美考察毛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