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1. 当前位置:
  2.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国家科技奖简介(人民网)

发布时间:2007-01-12 来源 :人民网 访问量 : 作者:
字体

  1、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及其结果应用“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及其结果应用”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主持完成。该成果已建立了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网。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全国种子总站领导下,由中棉所等组成了试验领导小组,在各个自然区域设有相对固定的130个区试点,建立了一系列试验体系,完善了区域试验管理制度、改进了区域试验技术。建立了一套科学、完整的品种区试技术方案,利用该技术推荐审定的一大批棉花新品种。其中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的鲁棉1号、中棉所10号、鄂沙28、豫棉1号、86-1、黑山棉1号、新陆早1号、岱宇15等8个品种,按推广面积最高年份计,净增皮棉98.1万吨,年增值26.17亿元。
  该成果于1985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中国亚洲棉性状研究及其利用
  “中国亚洲棉性状研究及其利用”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主持完成。该成果项目于1983-1987年通过资源考察、搜集,同时研究来源于20个省的369份亚洲棉材料的72种性状。结果表明,亚洲棉的形态类型十分丰富。根据各种重要性状鉴定结果,具有明显抗枯萎病和感黄萎病性,纤维强力比陆地棉、海岛棉明显为高,有少数品种的丰产性相当突出,可供生产应用。较系统、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全部材料并归类,发掘出各类优良种质资源供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据考察研究认为,亚洲棉纤维具突出的高强力和特殊用途。在生产上适量种植,对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亚洲棉为棉花基因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试验材料。该成果于198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抗病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中棉所12号
  “抗病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中棉所12号”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单独完成。中棉所12成功地将兼抗、高产、优质3个存在遗传负相关的性状结合于一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通过豫、鲁、晋、陕、冀、浙、鄂7个省审(认)定,1989年国家审定。其主要特点是: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兼抗枯、黄萎病;纤维品质较好;吐絮畅,烂铃少。
  中棉所12适宜黄河、长江流域、新疆南疆棉区春播及地膜栽培,亦可棉麦套种。年种植最大面积在2400万亩以上,至1995年已累计推广14616万亩,是我国目前种植面积最大、适应性最广的品种。该成果于1990年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4、全国不同生态区优质棉高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全国不同生态区优质棉高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主持完成。该成果项目根据农业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在总结单项增产措施的基础上,确定不同生态区棉花高产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制定出23套各具特色的优质棉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模式,在34个基地县应用,实现了大面积平衡增产。提出了棉田要坚持用地养地结合,重视施用有机肥,平衡施用化肥,增磷、补钾、硼、锌的决策意见。该项目研究形成我国优质棉生产技术规范,并在34个县进行综合示范,为提高棉花品质、增加棉花产量做出了突出贡献。
  该成果于1993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适合麦棉两熟夏套棉花新品种—中棉所16
  “适合麦棉两熟夏套棉花新品种—中棉所16”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单独完成。中棉所16的育成解决了我国粮、棉同步发展的问题。该品种有效地将早熟,高产,抗病,优质结合在一起。主要特点是:早熟,不影响小麦播种;丰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该品种是唯一被列为农业部优良品种扩繁和国家科委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的短季棉品种。1990年通过国家“七五”科技攻关专家组验收,认为“中棉所16作为套(间)作品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992-1994年累计推广247.5万公顷(3712万亩),三年创造经济效益25.10亿元,社会效益显著。
  该成果于1995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6、适于麦棉套种的棉花新品种中棉所17
  “适于麦棉套种的棉花新品种中棉所17”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单独完成。中棉所17是适于麦棉春套的高产优质多抗中早熟棉花新品种。"七五"棉花育种攻关优质抗病品种验收位居第一,先后通过鲁,豫和国家审定。纤维洁白有丝光;品质优异,抗枯萎耐黄萎病,抗苗期角斑病和后期红叶茎枯病,中抗棉铃虫和Ⅱ级抗蚜,为多抗类型。它的育成填补了麦套棉品种的空白,是黄淮海棉区实行麦棉套种,夺取粮棉双丰收的理想品种。1994年种植面积82.66万公顷(1240万亩),经济效益显著。
  该成果于1996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7、高产优质多抗棉花新品种中棉所19
  “高产优质多抗棉花新品种中棉所19”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单独完成。中棉所19具有高产、稳产、早熟、优质、多抗、广泛适应性等特点,综合性状优异,达国内外先进水平。1992和1993年分别通过陕、豫两省和国家审定,1994和1995年分别获国家“八五育种攻关一等和特等后补助,并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中棉所19适于黄淮棉区种植,也适于长江中下游及南疆棉区种植,适应性广。生育期128天左右,春棉和麦和麦棉套种均可获高产。1997年种植面积达71.37万公顷。
  该成果于1998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8、适合麦棉两熟的夏套低酚棉花新品种--中棉所20
  “适合麦棉两熟的夏套低酚棉花新品种--中棉所20”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单独完成。中棉所20具有早熟、低酚、丰产、优质、多抗等特点。1997年获得国家“九五”科技攻关一等后补助。1992-1998年累计推广784.3万亩,占全国低酚棉总面积的80%,获经济效益6.76亿元。该品种的育成为棉籽综合利用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查新结果:该品种综合性状优良,居国内外同类品种的领先水平。
  该成果于199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9、生化辅助育种技术选育优质、多抗丰产系列棉花新品种--中棉所24、27和36
  “生化辅助育种技术选育优质、多抗丰产系列棉花新品种--中棉所24、27和36” 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主持完成。本成果项目采用生化遗传辅助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重点突破早熟与优质的负相关,兼顾多抗与高产,并结合生化遗传辅助育种技术,在早期进行抗氧化系统酶的检测,克服早熟与早衰正相关的弱点,育成了早熟不早衰、丰产、优质、抗病性强的棉花系列新品种中棉所24、27和36。该系列早熟不早衰的新品种解决了早熟棉产量低、纤维品质差的重大科技问题,该系列品种适应性广既适于黄淮棉区作麦棉夏套,也适于新疆、辽宁、京津唐作一熟春棉,三年已累计推广3200多万亩,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成果于200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0、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平台建设及其应用
  “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平台建设及其应用”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主持完成。该成果将多种转基因技术进行了有效的组装,实现了流水线操作,建立了高效、工厂化的棉花转基因技术体系;将植物嫁接技术成功应用于转基因棉花的快速移栽,成活率达到90%以上;利用该技术体系获得的转基因材料直接育成转基因棉花新品种10余个。
  在该成果影响和带动下,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的市场占有率由1998年的5%上升到2005年的70%左右,累计推广9000多万亩,实现社会经济效益150多亿元。
  该成果于200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上一篇:育种:走在棉农的需求之前 下一篇:我育成最新高产型抗虫杂交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