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1. 当前位置:
  2.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中棉所转基因抗虫棉上中下游合作机制的探索(人民网)

发布时间:2007-01-12 来源 :人民网 访问量 : 作者: 蒋建科
字体

  搞技术创新单打独斗只会被各个击破,要成功只有建立全国“一盘棋”的研发推广体系 。在中棉所搞转基因抗虫棉研究之前也有科研单位进行过这一研究,但收效都不显著,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必须把相关科研单位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拳头出击!”中棉所的领导在进行科研的同时,把很多精力放在了建立上、中、下游各单位的协作上。
  搞转基因研究,首先要在上游找到合适的基因。以中国农科院生物所、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和微生物所等为代表的基因构建单位,他们成功构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基因。郭三堆率先获得Bt杀虫基因专利,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Bt杀虫基因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同时还研发出更先进的双价杀虫基因。
  身处中游的中棉所能与上、下游协作成功,关键在于他们采取双赢互利的发展模式,通过合同关系,在尊重知识产权、成果利益共享的情况下,与我国从事基础研究的8家上游基因构建单位开展了全面合作,一旦产生效益,都按合同规定的比例进行利益分配,很好地解决了知识产权问题。
  合作体系的中游以中棉所为主,他们建立了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大批量创造转基因棉花种质新材料,并将所获得新材料快速发放给育种研究单位;中棉所、山东棉花研究中心等10余家棉花育种单位迅速培育出适宜我国不同棉区种植的国产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并在河南安阳、山东惠民、安徽望江等地的生态育种试验站进行中试试验。
  体系的下游则是科技型棉花龙头企业,中棉所科技贸易公司、山东惠民中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安徽长江中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经营新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由,并通过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的展示与示范以及建立遍布各棉区的营销网络,使国产转基因抗虫棉良种迅速进入市场,种到棉农的地里。
  1999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了“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化”和2002年科技部立项的“国家转基因棉花中试与产业化基地”项目,均由中标的中棉所牵头,一只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联合舰队”终于成功地建立起来了。全国“一盘棋”的研发推广体系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扬眉吐气的日子终于到来了!2002年,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上升到了35%,2003年,国产抗虫棉又占市场份额的50%左右;2004年攀升到60%以上,2005年已经占据70%的份额。抗虫棉的种植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地暴发危害,农药用量减少60~80%,每年节约化学农药用量2000-3000万公斤,农药中毒事件降低了70%~80%。国产转基因抗虫棉每亩还可增产皮棉7公斤,增收节支约120元。
  目前,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中国农科院棉花所科技贸易公司为主体,依托中棉所科技成果,在我国三大棉区分别与地方合作,通过优势互补成立了8个区域性合资公司,形成了以中棉所为研发中心的遍布全国的产业化体系,建立了抗虫棉新品种示范点200多个,促进了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的快速发展。至2005年,国产抗虫棉已累计推广9000多万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50多亿元。
  综上所述,中国农科院棉花所以“规模化转基因技术平台体系建设”为纽带,采取双赢互利的发展模式,通过合同关系,明确各方的权力、义务、责任和利益,规范基因、成果等产权归属与管理,并在充分尊重知识产权、成果利益共享的情况下,中棉所与我国从事基础研究的多家上游基因构建单位(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农科院生物所等)开展全面合作;并将所获得转基因棉花种质新材料发放给我国从事应用研究的棉花育种单位,以培育适宜不同棉区种植的国产转基因棉花新品种。从而实现了全国一盘棋、一体化的运作效果,在我国棉花界形成了“松散式的”、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合作团队,一方面避免了低效率的简单重复,同时也加快了国产转基因棉花新品种的培育进程和产业化力度,全面提高了我国棉花综合开发的创新能力和棉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棉所利用技术创新、科技人才、技术成果等优势,还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并充分利用企业的市场运作、资本运营、营销网络等优势,加快了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的产业化力度。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上一篇:育种:走在棉农的需求之前 下一篇:我育成最新高产型抗虫杂交棉